查看原文
其他

少年丨苏斐:我与母校芜湖一中

苏斐 新三届 2020-09-03
 
作者档案
本文作者


苏斐,1953年生于合肥。1970年初中毕业于安徽芜湖一中,七二届芜湖一中高中。毕业后十年学过工做过代课教师,1982年考上公务员,1985年电大不脱产毕业,1984年进入省市森林警察序列,从警18年,2002年机构改革时提前退休,时为二级警督警衔。退休后出国带外孙,同时陆续发表短文小说等千余篇,笔耕不缀。


原题 
我与母校芜湖一中





作者:苏斐



这算是芜湖一中的一段编外野史吧?


芜湖一中百年校庆时,我这个曾在芜湖一中前后呆过十年之久(上学和留校)的人,居然没有收到母校的邀请函,理由是我们文革期间入校的几届学生不算数——这算是怎么回事?!我们从少年走向青年最美好年华的中学生生涯算是白瞎了吗?


 闲话休提言归正传,安徽省芜湖市有个著名的省重点中学,也是全国重点中学的前甲之一,那就是我的母校芜湖一中。

2012年在香港与老同学香港中文大学纬纶化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吴奇合影 


芜湖一中是个百年老学校。它的前身系创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中江书院(1765年)。1903年,书院改制更名为皖江中学堂,从此这所百年名校进入办新学(中学堂)的历史过程。在这里,许多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学者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著名的历史人物有严复、陈独秀、刘希平、高语罕、蒋光慈、沈泽民、曹渊、吳组缃等。


新中国诞生后,芜湖一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如著名数学家钟家庆、中科院院士卢强、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中科院院士周远、中科院院士吴奇等。


1966年以前的芜湖一中,新生入学第一课便是校史教育,站在那幅辐射全国的历届知名学子分布图,每个新生都会豪情万丈,其中包括我的哥哥,他多次在我们弟弟妹妹面前描述那副场景。


 百年校庆时我们文革期间入校的学生不算数,可是我的同班同学吴奇,因为是中科院院士、美国物理学院院士、港中大化学院院长却被盛情邀请;同班同学朱德祥,当时的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也被母校邀请并且是坐主席台的贵宾。


左3为芜湖市委原副书记常务副市长朱德祥同学


我是1966年小学毕业直接分配到芜湖一中的,直到1977年我离开芜湖一中另谋生路,我在这个学校呆了10以上年,我恐怕是芜湖一中历史上呆得时间最长的学生,见证了文革十年芜湖一中最不堪的一段混乱历史。
 
【一】 
1966年到1968年
 
 
我是1966年进芜湖一中的,正赶上文革初期红卫兵批斗抄家正酣。


从中一(芜湖一中文革前初中部不叫初一初二,而叫中一中二。那时一中是五年制试点,一、二年级要读完整个初中课程,为与其他学校有所区别,才叫中一,中二)到高三的学生们和北京的红卫兵一样,把自己的老师以各种罪名揪出来批斗甚至大打出手,我哥哥每天在吃饭时兴奋的报道:xxx被剃阴阳头了,xxx今天在批斗会上被一脚踢得跪下了.....等等学校揪斗老师的新闻。


我们初来乍到没有老师可以揪斗,班主任杨秀珍战战兢兢不知如何是好,每天只是开会也不敢管我们。记得我曾跟在学哥学姐后面看抄校长刘乔的家,在刘乔家的战利品里看到从未见过的麻将牌,获学长们的允许拿了一枚“发财”回家。


接着没课可上老师同学都不见了踪影,我自己家因为文革一开始就遭冲击,父亲被批斗游街家被抄,所以对家里叫“生无可恋”跟在学哥学姐后面混,参加了芜湖一中敢死团。住进了科学馆二楼北边的房间,那里是敢死团的地盘。


芜湖一中与敢死团对立的红卫兵组织叫“红大”,敢死团属于芜湖联动派系,“红大”属于芜湖三筹处派系。敢死团和红大的头目都是高三的,敢死团头头有傅法义、许诗金等;红大头头有高志远等。芜湖一中东边山坡下是一个很大的操场,与芜湖地委所在地张家山只一墙之隔。我家住在张家山地委大院,上中学时没走过一中大门,都是直接从围墙缺口(总是有人扒出墙洞)处进入学校。


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博客叫“我见过许多死人”,有一段写芜湖一中文革武斗中学生打死学生的事情,节选如下:


我见过很多死人,都是在文革中。


芜湖一中是一个普通的中学,文革武斗中就死了8个学生。

一中敢死团死亡学生名单:胡晓九、傅永国、王广琛、吴诗桐、石全。
一中红大死亡学生名单:李光、张达聪、周以林。


左起胡晓九、傅永国、王广琛、吴诗桐、石全(右上小照片)


很遗憾没有收集到李光、张达聪、周以林3人的照片,照片背后的文字材料是敢死团成员娄有成40年后的反思文章,娄有成虽然没有被打死却付出了13年的牢狱生涯以及终身代价。 
 
(现在还有几人会记得死者?随着他们的亲人逝去这些人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笔者经过反复寻踪确定了以上名单——这些十几岁的芜湖一中学生,不幸死在文革武斗中。)


一中“敢死团”和“红大”两派红卫兵势不两立,十几岁的中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正处在叛逆期,二派从最初的打嘴仗(都说自己是保卫毛主席的,对方是保护资产阶级司令部的)迅速发展成武斗,抢了部队的枪支弹药占领教室驻点各自为阵,每天放高音喇叭互相对骂,放冷枪射杀对方,甚至袭击对方抓人打杀泄愤。


王光琛长得块头很大,是一中“敢死队”的一员干将。他被红大学生抓到捆绑起来关在房间内,用麻袋蒙住头几个人轮流用体育铅球将他活活砸死;胡晓九在芜湖“7.13”三筹处对联动的血腥镇压时,被“三筹处”的人持枪一路追杀打死在芜湖县的一条河渠中.......


“红大”一个叫李光的学生,两派对峙时被敢死团学生击中身亡(文革结束后放枪打死李光的娄有成被判13年有期徒刑,在这场文革武斗中学生双方都付出了惨痛代价),红大学生抬尸体游行最后把李光葬在神山市烈士陵园最高处中央,树了一块巨大的碑,文革过后墓与碑被迁走不知所踪。
 
我那时刚刚进一中参加了“敢死团”是最小的成员,只当是好玩能在学校住宿吃食堂,跟那些学哥学姐们在一起哄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认为自己这一派是最忠于毛主席的,对方一派是“保皇党”。


武斗前夕我被父亲揪回了家不许出门。有一天突然听哥哥说高三的胡晓九被打死了,温和戴着一副眼镜的胡晓九经常去我们女生宿舍,还夸过我会写七律诗不简单,我对他既崇拜又有好感,闻讯他被打死在水塘边,从青弋江里打捞出尸体,我难过的要命哭得一塌糊涂,非要去参加敢死团的抬尸游行,最后被父亲看住未能去成。


一中大操场旁是黄土坡挖的大窑洞,里面堆满了武斗打死的人的尸体,都是用单位木制招牌或杂板草草钉个盒子装殓,东倒西歪一摞摞堆到窑洞顶大概有几十具尸体。


我家住在张家山与一中只有一墙之隔,天天到一中操场去学自行车,有时和伙伴们约好到窑洞看棺木体验恐怖。穿过东西透过光亮的窑洞通道四周都是死人的棺木,夏天因为尸体腐败的臭气,我们掩鼻强作镇定飞快地穿过窑洞——张家山地委大院里的半大小子包括女孩,几乎都玩过这种体验。


一中操场最恐怖的还不是操场旁边窑洞里的那些棺木死人,而是我哥同学的哥哥石全,一具孤零零的棺木就放在一中操场的跑道上无人问津,我学骑车时远远的就怕经过他,可是鬼使神差地每当骑到棺木前就直挺挺的撞过去,每次都吓得我弃车逃跑。


石全那具棺木被好奇的孩子掀开了棺木盖,露出了死人后又被人挑开衣服,春去冬来从一具尸体逐渐变成腐肉最后变成白骨,学生证等散落在棺木周围的草地上——还要听哥哥绘声绘色的说与死者弟弟的故事,真是毛骨悚然。 

1968年的某一天,突然听到敢死团老高三的一群人在议论,说是所有的学生红卫兵小将,马上都要被送到农村去上山下乡,印象最深的是高三才子秦秀春悲愤的仰天大呼“同学们,我们上当啦,现在不需要我们(造反),我们被抛弃啦!”


秦秀春8年后1975年4月才从农村回城,分配在搬运公司一大队与社会底层苦力为伍,秀才贫困潦倒50来岁时脑溢血过世。写过一篇芜湖历史人物的传记《张孝祥》,提笔想起当年那个个子高高戴副眼镜的白面书生,不由得扼腕叹息。


芜湖一中66届高中生是史上最悲催的一届学生,高三已经毕业没能上大学,这些精英才子的命运被历史开了个残酷的玩笑,成了上山下乡学生中的年龄最大者。高尔品因病残没有下放农村,留城分到市环城西路小学当代课教师,后到市文联,再调省文联。
 
1968年芜湖一中不但所有学生(从中一到高三)被下放农村,原校教师也被整体下放到宣城,我们这一届学生被退回小学上七年级。
 
1968年退回小学两三个月后重新分配,我又被分配到芜湖一中。


1968年重新分配到芜湖一中,在教师宿舍灰色平房前合影。二排中间4位分别是:孙栋华(安大中文系毕业生,实习副班主任,后任芜湖市文化局局长);朱宝珏老师;军代表周志山;班主任叶凤翔老师


【二】
东方红中学
1969年到1970年



1969年芜湖一中更名为东方红中学。当时的芜湖一中与三中合并校址迁往三中。那时芜湖市十几个中学合并分别改为东方红中学、延安中学、芜钢五七中学、八二五中学。中学的编制按部队编制,我们不叫班叫排,东方红中学三营(原一中学生,还有二营非一中学生)有14个排,1到7排是66届小学毕业生,8到14排是67届小学毕业生,我分在在3营5排。


至今有很多同学我记不住,因为那一届人太多太杂,大约有2千多人。


这一拨人是所谓的“小三届”,即66、67、68届小学毕业生。从1969年到1970年初中毕业,几乎没有正经八百地读过几天书,东方红中学时期的学生只干了几件大事:1,搞文革搞运动号召学生互相检举揭发(从抓现行反革命到家中有人卖菜卖鸡蛋的投机倒把行为);2,党的九大召开宣传;3,做砖挖战壕;4,军训拉练。
 
岁月蹉跎40多年过去了,初中很多同学我都忘记了姓名,唯独一位叫陆素芬的女同学至今记忆犹新。


新来乍到学校,陆同学属于那种内向话不多的人,每当开会她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坐在一边不太合群,引起一些女同学不满(女孩子喜欢嫉妒)。头天有人说她假干净(资产阶级思想)坐在操场上开会,屁股底下还要垫上手帕报纸,第二天就是晴空霹雳——有人检举她把毛主席像坐在屁股底下,(那时的报纸哪天哪张没有领袖像?)现行反革命立刻交送学校革委会处理。


陆同学吓得魂飞魄散,走运的是她出生工人家庭全家查三代红彤彤的找不出动机,哥哥还是工宣队,经过他哥哥通融从轻发落,在全校大会上检讨过关,胆小矜持的她做梦也没想到爱干净能招致如此大祸,还记得当年在全校大会上检讨时她小腿发抖哭得像泪人一样。


还有一个印象是一次全校开大会,现场抓走一个学生说是写反标的(好像之前要每个学生都写几个字交上去对笔迹),据说是二营的。
 
东方红中学教师都是临时拼凑的,不是小学教师调来的就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原来的一中教师都被下放到农村去了。


离开了一中校园也就失去了一中的文化氛围。东方红中学班上乱糟糟的,每个班都有五六十个学生,每天上学要带红宝书毛主席语录(专人检查),每天上课前集体朗诵林彪的《再版前言》,三呼万岁后再背诵毛主席的《老三篇》,再读毛主席语录,一套程序下来差不多就到下课时间了。下堂课依然如此,没有哪个老师敢直接讲文化课。


几十年过去了,英语课除了26个英文字母以外,合肥腔的“握克丝、派人思,安得数九丝”Workers、peasants and soldiers(工农兵);郎郎赖夫Long live chairmanMAO(毛主席万岁)依然朗朗上口没有忘记,毛主席语录更是倒背如流,根本不用翻书。


 男同学发明了用样板戏台词作弄老师,每天上课调皮的男士把课堂变成演样板戏的舞台,上课热闹哄哄的大家都很开心,完全没有学习压力老师也乐得轻松,实在难以评估这些教师的教学水平,叫管理员更合适。


女同学最钟情忠字舞(我一向以为广场舞就是忠字舞的前世今生)。1969年“九大”召开前后,是班上女生表演的黄金时期,学生不但在学校演还要上街演,市中心的鸠江饭店和陶塘(镜湖)边,学校的卡车上高音喇叭震耳欲聋为九大营造气氛。那个阶段学校班级的名人都是演样板戏的主角和调皮的男生。
 
1969年中苏关系紧张,毛主席发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我们东方红中学连装装样子的上课都被彻底取消了,天天在学校挖战壕、挖土做砖头。每个排都下了任务排与排之间竞争,每天和黄泥巴掼黄泥巴(倒模具)累得不行,家里父亲还发火,说是花钱上学天天去做砖头,我们生怕父亲一怒之下不让我们上学了。


我们把老芜湖三中挖的坑坑洼洼沟壕遍布,一次校门口靠镜湖边出了车祸,大家停止挖战壕跨过战壕去马路边看车祸,结果在前面的战壕里发现了一个死人,后来听说是合肥过来自杀的,一天见2个死人记忆深刻。


军训拉练的苦一辈子难忘。


在家和弟弟一起打背包,松松垮垮七歪八扭怎么也弄不好,还争家里的军用水壶当然争不过男孩子,军帽军背包军大衣是当时最时髦的用品,只有我们老干部家存有零星所以也是炫耀的资本,那可是用钱买不到的。弟弟老绵羊(外号)有段军训往事让我们家人感概了一辈子。那就是军训轮到他值日烧饭,大清早起来发现鸡蛋不够(一人一个),他做好饭后硬是说自己吃过鸡蛋了,据说别的同学值日都是先吃2个再说的。


步行到当涂县我走到崩溃,满脚燎泡以后再也不敢轻易参加军训拉练,所以后来的下乡拉练没有印象可能没去,在此引用老同学董群的一段回忆:

为了“备战备荒”,我们这届学生背着行李等被疏散到繁昌县新林公社(步行70多里),我班女生分两组,每组13人左右住农民一家,地上铺了稻草,垫上带去的被子,一溜睡。没事干,就值班轮流烧饭。为省柴钱,上山砍茅草。早晨煮山芋干吃,没菜;中午吃白菜,晚上的菜就是腌的白菜边皮。估计部分男生受不了,偷农民的菜和鸡(据说),坐渡船到对岸的南陵县黄墓渡镇上抢包子,甘蔗等,乘渡船不给钱(其实只要2分),也不允许女生付钱,摆渡农民拿学生没办法。当时的班主任是葛兴家(字不一定对),还组织我们爬了一次当年游击队呆过的山洞(很长一段路都完全是在爬)。

总之,东方红中学上学期间,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搞阶级斗争,跳忠字舞读语录,挖战壕备战备荒、学工学农拉练中耗掉了。
 
1970年东方红中学初中毕业,当时政策是“四个面向”:1,到兵团(安徽合肥汽车发动机厂);2,到芜湖市一些工厂企业;3,上山下乡;4,继续升学。


那时候学校领导被工宣队掌控,学校工宣队中有一个姓计的女的原来是父亲地区卫校的学生造反派,有事没事就把我弄到学校办公室去训话,说我父亲是走资派有历史问题,要我和家庭划清界限等等,父亲说她公报私仇(在卫校被处分过)。


1970年初中毕业时我和孪生姐姐心里很是忐忑不安,进兵团进工厂想都不敢想,那一定是家庭出生好的同学的事,我们只求能继续读书上学就好了。


果不其然,据说工宣队反对我继续上学,还怀疑我的班主任朱厚坚老师(老五届大学生)为什么坚持要让我上学(朱老师对工宣队说:“如果不让苏斐上学,那这个班就没人应该上学”),工宣队长亲自调查,最后找我谈话我才知道此事,我很感激朱厚坚老师也很感谢那位朴实的工宣队长,在那种极左年代和思潮下,仍然爱才惜才让我能够继续升学。


我的孪生姐姐没有那么幸运,她在三营二排。她们班有个很会来事的女生许xx,跳出来贴大字报写决心书表示要带头上山下乡(当时很多同学被逼无奈只好下放了,但是这个写决心书的女生后来却没有被下放),配合校革委会工宣队开上山下乡动员大会。那红底黄字的决心书就是一道“催命符”,姐姐在强大的压力下被逼“二抽一”,为了我能够继续上学,她主动转了户口下放到农村。 


1970年我和孪生姐姐


初中阶段结束了,极少部分人没有下放,大部分同学作鸟兽散,飞到广阔天地里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去了。 
 
【三】 
芜湖一中  
1970-1973年

 
从初中到高中毕业,我1966年、1968年、1970年前后三次进入芜湖一中。


1970年下半年,我又重回芜湖一中校园,昔日的东方红中学三营五排只剩下我、吴奇、朱德祥、董群(董群的母亲谢冠雄老师。是芜湖一中1954年的资深教师)等不多的十来个人,一中把我们66届留下的人合并成高预班(高中预备班),我和吴奇、朱德祥分在高预8班;1971年3月高预8班打散我和吴奇、朱德祥等被并入芜湖一中高二(4)班。至此,我和我的弟弟苏元元变成了同一届同学,他在小学比我低一届,后来在芜湖一中高二(2)班。


高二(4)班是67届小学毕业生,比我们年龄小个1、2岁,很多同学没有交集也不熟悉,因此我只跟邻居发小同是66届的田瑞英、杨琳、孙宪3个女同学来往频繁,当年总是在一起,后来自称为“四人帮” 。


第一排左起第5人为笔者,最后一排左起第4人为吴奇。 第二排左起第4开始依次为严映红、程继凯、周荣安;  右起第3人为罗擎珠,第4人为叶凤翔


这张照片在芜湖一中科学馆前面拍摄。1972年是文革的第7年,合影背后的科学馆门窗玻璃全无用木竹钉死,武斗时的痕迹仍然保留。
 
从1970年下半年高预班开始,我们总算真正进入了学生角色。


高中阶段一批安师大过来的女教师:赵世秀、罗擎珠、何其美、严映红等都非常不错,还有几位男教师如:治学严谨的语文老师蔡澄清(后任芜湖一中副校长);清高帅气的物理老师李辉(后任芜湖12中重点中学校长);诙谐的语文教师吴长清等,他们给我们这批求知如渴的、被耽误了好几年的学生带来了系统的各科文化知识,奠定了以后这批学生的文化基础。


在十年之后恢复高考时,芜湖一中72届许多学生都考入了大学,吴奇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我弟弟苏元元和董群(芜湖市人大副主任)上了皖南医学院(因为那时家庭的原因不敢填名牌大学)。


写这篇文章时,不由得想起几位芜湖一中的恩师:朱宝珏老师,周荣安老师、叶凤翔老师,赵世秀老师。


我有幸遇到了几位恩师,即使在文革那种“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给我们授业讲课,让我的宝贵青春没有完全交白卷。
 
朱宝珏老师,文革前芜湖市数学特级教师。他是我进芜湖一中第一个启蒙老师,初中阶段唯一讲课不扯政治的教师,对我的人生有着重大影响。我的青春期背负着黑五类家庭的帽子,只有在课堂上我能找到自信和感觉,朱老师就是那位慧眼识珠的人。


朱老师讲课嗓音又高又尖,指手画脚目中无人只有他的问题,每每解析方程式只要他的话音一落我就举手抢着回答,有时候并没有解析出答案就举手,抢到发言权再思考解答,朱老师丝毫不介意我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每次对我大加赞赏说我脑子来得快,我俩在课堂上那种默契心灵感应到了旁若无人的地步,我这个酷爱文学的人居然当上了数学课代表,朱老师之后也成了我家的座上客,他经常与我父亲谈天如同家人这是后话。在那个短暂的时期,朱老师顶着文革反对知识化强大压力,我们学到了那个时代同龄人没有学到的数学解析几何,后来上高中得以续上立体几何知识。
 
周荣安是印尼归国华侨,他在学校教英语。文革期间受读书无用论影响我不想学英文,酷爱文学的我跟在赵世秀语文老师后面,天天享受在语文课上被读作文和当语文课代表的快乐,可是有一天周老师突然宣布我为英语课代表,一人兼两个课代表是从未有过的事——无奈何我被逼得只好认真学英语,上新课前就事先温习,还要替周老师完成全班同学到我这儿一一背诵课文、甚至改英文作业的额外任务。


周荣安老师在改革开放开始的八十年代初就出国定居在加拿大,我们之间最初还用英文通过几封信(应周老师的要求),后来嫌麻烦,再后来到现在,那点英文早还给周老师了。
 
叶凤翔老师、赵世秀老师待我如师如母,潜意识中我一直把自己当作她们的孩子。赵老师经常星期天在家包饺子喊我去吃,还告诉我和饺子馅的绝招:先放油后放调料不出水。赵老师有4个儿子,那时也没有双休日只有一天假期,现在想想有那样的老师真是很幸运的事。


很难忘与赵、叶老师的两件事:

一次上语文课,赵老师说:XX夾着yi(尾)巴逃跑了,同学们面面相觑不知道那个“yi巴(尾巴)”是咋回事?赵老师也被全班同学搞懵了,问我:“不是yi巴是什么?“我说:“我们这里的人从小到大只知道尾[wei]巴二字,不知道还能念”yi巴“.......


叶凤翔老师是生物教师兼班主任,叶凤翔也是我前夫的芜湖一中班主任老师,前夫是芜湖一中65届学生,叶老师可谓是芜湖一中元老级人物。一次上生物课我在开小差(看小说),冷不防她提问我”什么东西含铁最高?”我自作聪明的回答:肉!引得全班哄堂大笑,原来叶老师正在给大家讲生铁锅炒菜的好处。
 
 最让人唏嘘不已的是程继凯老师。


程继凯是山东大学文科毕业的,高二(2)班的班主任、政治老师,深受学生拥戴。这位如陈景润般的书呆子,除了在课堂上神采飞扬滔滔不绝外,完全不懂生活宿舍里凌乱不堪,记得大夏天他的单人床上仍然垫着厚厚的棉絮,只是上面铺了一领草席。个子高大沉默寡言来自农村的他一直单身没有结婚,多次相亲未果。


1975年的某天在一中上班的我,突然听到程继凯发疯的消息,说是精神失常跑到山下大礼堂那边狂喊砸门,因为得知学校要调整教职员工把他踢出芜湖一中,书呆子不能承受(从大学毕业分配到芜湖一中已经十多年了)这样的打击,第二天就听说自杀了。


我们这届学子尤其是2班的同学听闻此事,个个义愤填膺无限惋惜程继凯老师,又找不到发泄复仇的对象一一历史淹没了多少好人,唯有学生心里永志不忘自己的老师,在此为程老师记上一笔。
 
周荣安和叶凤翔老师,还是先后推荐我留校工作的恩师。


赵世秀老师早在1990年代初,因为洗澡煤气中毒和媳妇孙女一起去世了。那时仅仅两三年时间,芜湖因为水煤气中毒死了二三十人(我姐姐也在之列),那种不安全的水煤气引起的事故后果惊人,听说有死者家属从英国回来和政府打官司,都没能讨个说法。


叶凤翔老师,我赶在她弥留前去医院看望了她,她戴着呼吸罩嚅动着嘴巴,我贴近她脸边才听出:“两个韩国仔(我外孙)还好吗?”我紧握她的手,如亲人般的感觉涌上心头.......


永别了恩师们。(估计周老师在加国要么年事已高要么也作古了)


1973年我与赵世秀老师合影


在叶凤翔老师弥留前看望恩师

 
【四】 
1973到1976年


芜湖一中72届高中学生毕业后,国家仍然执行的是上山下乡政策,这次连初中的“四个面向”机会都没有,只有一条路上山下乡。


72届毕业生几乎都下放了,后来每个班级推荐了2名民办教师,吴奇是幸运儿之一,我既不是班干又没有后台自然不在此列,这批民办教师不但躲过了上山下乡,还没有中断过知识的学习(当教师),我一直认为我们芜湖一中72届出了吴奇这样的院士科学家绝不是偶然的,72届出了许多优秀学子,在77年恢复高考以后,72届民办教师中很多人都考进了大学。


此时,我家5个兄弟姊妹(全部是芜湖一中毕业的)中已经有4个下放农村,我被迫弄了个骨折(左臂游泳摔断)病残证明,留城待就业。


1973年的某天,我意外接到母校邀请(周荣安推荐)去学校报到,尽管是临时工我欣喜若狂,1974年暑假后我再一次受到续聘(叶凤翔推荐),之后芜湖一中一直留我在学校,教学紧张时我就顶班教课,闲时在学校化工厂。同期留校教课的还有同届同学张御冬(他父亲是安师大名教授,女儿去年是安徽省文科高考状元),我们的工资都在校办工厂里开支,因为教育局一直没有代课教师的转正指标,我和张御冬只能算是临时工,待到1977年初我离开一中另谋出路。
 
1976年四五运动,芜湖一中这个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许多教师对文革和四人帮的倒行逆施早就不满,大家私下在小圈子里议论纷纷,对校领导的不许出门的警告置若罔闻。

1976年我与芜湖一中的二位同事赵永嘉(会计)、杨秀芝(工宣队)合影


“四五”当天,我与学校的赵永嘉(会计)、杨秀芝(工宣队)3人偷偷地跑到南京,接站的杨的亲戚是南京公交公司司机,他一路大骂四人帮等,南京人的觉悟勇气不由得不佩服,新街口广场上到处堆满了花圈,还有横幅标语“我们怀念杨开慧”,著名的打油诗“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江青、张春桥、姚文元)”........
 
星期一回校以后,学校领导追查四五去向,我们互相打掩护蒙混过关。
1976年因为替邓小平鸣冤,芜湖一中教师唐灝被抓入狱。尽管校史不会记载这件事,我代表所有一中校友,向唐灝老师致敬!在此特意记上一笔。


1976年夏天在东大楼前合影,这个建筑至今保留
 
张家山头的芜湖一中校园,绿草茵茵曲径通幽,科学馆,东、西大楼安在,中大楼二楼是我高中上课的地方,工字房、大礼堂、后门外的水田插过秧(叶凤翔老师带我们种薏仁米)......


从1966年到1977年,最美好的学生时代和青春都在这里度过,一草一木都有过我的印迹,老师同学音容笑貌宛如眼前。

原来,往事并不如烟!
 
  (现在的芜湖一中,因为房地产事业的需要,已经搬到城东政务新区,清一色的高大上的新校区虽然宏伟,但老芜湖一中的浓浓的历史沉淀味道也随之消失,它不属于我心中的芜湖一中。)


延伸阅读

苏斐:我在“大清监狱”里住了12年

苏斐:革命年代锯高跟鞋,剪旗袍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少年往事

周大伟:我记忆中的北京三十一中

杭雪:北京十三中,挥之不去的红色记忆

陶洛诵:我在圣洁美丽的北京女十二中

贺秉柟:京城里的马大人府与女十一中

季思聪:文革中师大女附中的恩师们

张大青:小提琴之殇
杭雪:荒芜年代和我的第一个闺蜜
萧蔚:东八楼,我儿时的记忆
田沈生:我们到中科院偷吉普
 田沈生:京城里那些忘不了的儿时旧事
于光远长女于小红:白花丁香树
于小红:石榴花开人无语
顾晓阳:儿时的夏天
张亦峥:少年诗酒如浮云
杜欣欣:看电影,夜幕下灌了"迷魂汤"似的
杜欣欣:拍婆子的考证
刘索拉:小女生为加入红卫兵苦练骂人本领
黄帅:离开“文革”的冷暖人生
北京顽主们的血色青春
北京"老莫",梦开始的地方
王宗禹:我目睹了毒打老师父母的野蛮暴力
夏新民: 我的沙湖记忆
余琼琼:肥腊肉,瘦腊肉,永远的痛
蒋蓉:革命洪流中的小水滴
周初:我那淘气惹祸捅娄子的童年岁月
邱炜煌:一个少年眼中的革命时代
我们那一代人的奇葩芳华
邹坚峰:文革中的无聊往事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岁月   青工光阴  高考之路校园回望  浪漫  菁英       职业生涯  学术   追师长子女教育  健身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大漠小城 跨越24年的支教接力
    大漠小城 跨越24年的支教接力
    我区万咏英老师获评2024年“全国模范教师”
    初心如磐,薪火相传丨首届公费师范生校友回访——文学院篇
    一起学习!一起干饭!一起保研!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